只道东南一座城,此处曾为东瓯国。
东瓯国因何设立,又是何时画上句号?东瓯国对温州社会文化的影响几何?这段变迁史值得细细溯源。
一
(资料图)
汉惠帝三年,公元前192年,是温州历史的新纪元。这一年,汉王朝立驺摇为东海王,以褒奖驺摇佐汉灭楚的功绩。这一事件被记录在《史记·东越列传》里:
孝惠三年,举高帝时越功,曰闽君摇功多,其民便附,乃立摇为东海王,都东瓯,世俗号为东瓯王。
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在反秦战争中是并肩战斗的兄弟,却在灭秦后反目成仇。与此同时,原来的反秦力量也分化为两个阵营。东瓯和闽越的军队曾在“番君”吴芮率领下投入项羽麾下,成为反秦战争的生力军。项羽入关之后,假借楚怀王之名,自立为西楚霸王,分封十八个诸侯王,吴芮被封为衡山王。楚汉战争爆发后,在张良的策动下,接受项羽分封的吴芮转而拥护刘邦。驺摇率领东瓯军队跟随吴芮佐汉击楚,为刘邦夺取天下,建立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。这就是驺摇被立为东海王的背景。
东瓯王塑像
东海王和闽越王、南越王一样,都是藩属国而非分封国。这些藩属国不属于汉王朝直接统辖的范围,不置国相,户口、图籍不列入州郡县邑的编制系统,在部族组织、军队组织及边境疆域等方面保持独立,在语言、文化、习俗等方面也都保持自己的特点。
为什么驺摇被封为“东海王”,世俗却称之为“东瓯王”呢?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存在一个东瓯国,驺摇祖先世代相承为王。秦并天下,废除东瓯国,以东瓯与闽越并为闽中郡,东瓯王、闽越王都被废为君长。到汉惠帝立驺摇为东海王时,人们对东瓯国的记忆尚未泯灭,因而把东海国视为东瓯复国,并称驺摇为东瓯王。
那么,东瓯国最早始于何时?有人认为东瓯国是由越王勾践在公元前473年灭吴后,分封诸子而建立的。也有人认为东瓯国是在公元前333年越国被楚国灭亡后,由越国逃亡贵族建立的。二说虽有分歧,但都认为东瓯属于越人分支,是春秋越国的继承者。
二
东瓯国的疆域范围东至大海,西面以今浙江龙泉市至福建浦城县之间的山脉为界,南与闽越国接壤,北与汉会稽郡交界,包括今天台州、温州、丽水的绝大部分区域,并深入闽东北罗源、连江及闽西北浦城、建瓯等地。温州在东瓯国处在中心的位置,也是东瓯王都城的所在地。
南朝郑缉之所著的《永嘉郡记》记载:
水出永宁山,行三十余里,去郡城五里入江。昔有东瓯王都城,有亭,积石为道,今犹在也。
根据清代学者孙诒让的注解,《永嘉郡记》所说的瓯水即楠溪江,永宁江即瓯江。楠溪江与瓯江交汇于今天永嘉县瓯北镇境内,那么,东瓯王都城旧址也应该在瓯北镇。
另外,弘治《温州府志·邑里》在“瓯浦”地名下注云:“东瓯王故城。”瓯浦即今鹿城区双屿街道瓯浦垟,旧属永嘉县二十都。光绪《永嘉县志·舆地志上》载:“瓯浦岭,在西山北瓯浦,其地即东瓯王故城。岭有二亭,旁侧有东瓯王墓、祠。”瓯浦为东瓯王都城城址所在地的说法具有一定的可信度。从地理位置看,瓯浦西倚翠微山、黄龙山、君子峰,南靠瓯浦岭、莲花山,北面瓯江,东接温州主城区。在两千多年前,沿海平原尚处于逐渐淤积形成的过程中,地势略高的瓯浦,相对来说建城的条件更优。
地图里的瓯浦岭
随着对文献解读的深入,尤其是在古东瓯国地域范围内不断有古城、大墓的发现,人们对东瓯王都城提出了更多的猜测和假说,包括温瑞平原西部说、乐清白石说等。但更多学者则倾向于东瓯王都城就在温州老城区范围内的说法。从地势特点看,温州老城区处在瓯江南岸的平原开阔地带,既有舟楫灌溉之利,又有诸山环布,形成天然屏障,是理想的建城之地。从历史延续性看,汉永宁县城、晋永嘉郡城的城址都在温州老城区。东瓯王都城与汉永宁县城、晋永嘉郡城极有可能存在历史叠加关系。
三
汉景帝听从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,下诏削夺诸侯国封地。景帝三年(公元前154年)正月,以吴王刘濞为首,爆发了“七国之乱”。
西汉叛乱的七个诸侯王(吴王刘濞、楚王刘戊、赵王刘遂、济南王刘辟光、淄川王刘贤、胶西王刘昂、胶东王刘雄渠)及当时地域划分(资料图片)
刘濞起兵时,派人联系闽越和东瓯。闽越采取不介入的立场,东瓯却出兵万余人,配合吴军作战。汉景帝派名将周亚夫迎战,短短三个月就平息了叛乱。刘濞兵败,退到由东瓯军队防守的故越城(今江苏南京),再逃往丹徒(今江苏镇江)。汉军对东瓯王(可能是驺摇之孙,继位为王)进行策反。东瓯王见大势已去,便以犒军为名,将刘濞诱至军中。东瓯王的弟弟夷乌将军击杀刘濞,以其首级献于汉军。东瓯王与夷乌将军因功分别被封为彭泽王和平都王。
刘濞的两个儿子子华、子驹逃到闽越国,为报杀父之仇,一直怂恿闽越出兵攻打东瓯。到汉武帝建元三年(公元前138年),刘濞二子的挑唆终于得逞。在闽越的围攻下,东瓯很快陷入“食尽,困且降”的境地,于是遣使向武帝告急。武帝召集大臣商议。太尉田蚡认为“越人相攻,固其俗然,不足以辱天子之使”,意思是说闽越攻打东瓯是越人部族之间的内斗,不值得汉军劳师远征。中大夫庄助则质问道:“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,天子弗振,彼当安所告诉?又何以子万国乎?”庄助把话说到了武帝的心坎上。经过数十年的“休养生息”,汉朝国力臻于鼎盛,而以武帝好大喜功的性格,自然不会放过宣示上国威权的机会。于是便派遣庄助持节往会稽郡,发兵救援东瓯。
庄助到会稽郡之后,迅速派遣水师通过海路驰援东瓯。会稽郡郡治在吴(即今江苏苏州),庄助所率水师则在句章港(在今宁波)屯集后出发。汉军尚未抵达,闽越闻讯,便匆忙撤围离去。
虽然借助汉军的救援躲过了一劫,但闽越这个强邻并未搬走。一方面是对闽越的畏惧,另一方面是对强大的汉朝的信赖与向往,或许还有庄助等汉朝使臣在旁出谋划策、指使授意,此时在位的东瓯王驺望萌生了归附汉朝的想法,于是上书武帝,请求内迁。武帝指定以庐江郡作为东瓯内迁的安置地。庐江郡为汉初所置,本从秦九江郡分出,境跨长江两岸,大致包括今皖南和赣北地区。《史记·东越列传》谓东瓯内迁后,“处江、淮之间”,则其安置地当为庐江郡的江北部分,即皖南地区。
东瓯内迁子民被安置在庐江郡
内迁之后,驺望从汉朝接受了“广武侯”的新封爵,汉初立国五十四年的东瓯,至此画上句号;而可以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东瓯国历史,也宣告终结。驺望共带了四万人内迁,而据一些学者估计,东瓯国约有十多万人口,所以仍有超过一半的人口留在东瓯故地。东瓯故地不久即被闽越占领,留下来的人口融入了闽越。但仅仅过了二十多年,闽越也踏上了和东瓯一样的内迁之路。元封元年(公元前110年),武帝借伐灭南越的余威,回师征讨桀骜不驯的东越王余善,废除了闽越,“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、淮间”。
四
东瓯国对温州社会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。东瓯王驺摇被称为温州的人文始祖,受到人们的尊崇。在今天的温州市区,保存有多处纪念东瓯王的遗迹,最重要的当数华盖山麓的东瓯王庙和瓯浦垟的东瓯王墓。
东瓯王庙
经过长期流传演变,驺摇逐渐由人升华为神。据说驺摇死后葬于瓯浦,后世称他为“永嘉地主昭烈广泽王”。明洪武初年,诏定其号为“汉东瓯王”,立庙于海坛山麓,规定地方官于每年三月初八日进行祭祀。成化年间,项澄任温州知府,对地方祭典进行整顿,认为东瓯王庙规模太小,便把东瓯王神主移到华盖山麓的东岳庙,把东岳庙改造为东瓯王庙。
今天大家看到的东瓯王庙,是2013年重建的,但门台还是明清的旧建筑。门台上镌刻着两副楹联,其一曰:“画野分疆,瓯脱江山开辟早;务农兴业,海隅民物阜康初。”其二曰:“报仇雪耻,地辟瓯邦,茅土分封崇祖国;震古烁今,灵昭华盖,城池巩固赖神功。”两副楹联,言简意赅地概括了东瓯王的丰功伟绩。
首先,东瓯王画野分疆,务农兴业,对温州地区的社会发展具有开辟草莱之功!
其次,东瓯王是温州的地方保护神,护佑城池巩固,长保民物阜康!
最后,东瓯王身上体现出一种与越王勾践类似的“卧薪尝胆,报仇雪耻”的强悍的精神力量,对温州人具有永恒的昭示意义!
原标题:此地曾为东瓯国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华东制鞋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2016840号-41 联系邮箱:2 913 236 @qq.com